问题 | 首发病例按多少比例备用隔离房间 |
释义 | 一、发现首发病例时由各县(市、区)按1∶100的比例准备隔离房间,即发现1例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需相应预备100个房间用于隔离密切接触者。为避免传染病病人传染他人,而将病人与其他人隔开的措施。一般根据各种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播途径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二、首发病例的含义 指在一起暴发疫情中符合病例定义,最早发病的病例,它是整个疫情能追踪到的起点,但不一定就是此前疫情的最早的传染源,因为暴发调查受到环境、人员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染源往往很难找到,即便是首发病例,在有的情况下也很难最终确定。 三、新冠病例处置方案及流程 (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1、发现新冠病例后,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按照规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县级为疫情处置的主体,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对疫情进行总指挥调度。 2、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启动下设工作组工作,落实信息报告、工作例会、工作台账等制度,迅速组织调派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和环境消毒等工作队伍投入疫情防控,落实全部储备的集中隔离场所、定点医疗机构做好应对准备。 3、按照自救、互救、援救的顺序,根据防控需求和实际,及时向上级政府提出人员、物资、技术等支援申请,强化市辖区间疫情防控协同机制,完善各方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确保疫情、人员等信息及时共享到位。 (二)、迅速划定管控区域,分区分级精准管控 1、第一时间将病例或疑似病例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排查和隔离治疗,科学划定防控区域,对疫情暴发地和出现病例的居民小区实施封控管理。 2、根据疫情形势分析研判,由市级指挥部科学提出划定风险等级区域的建议,报请省总指挥部批准后,按照最小单元精准确定风险区域,实施相应的疫情防控策略。 3、高风险地区停止集市、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关闭公共浴池、温泉、影院、商场、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必要时停工、停业、停课,采取区域封锁措施。 4、中风险地区采取区域和人员管控措施,地区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限制中、高风险区域内人员离城,低风险区域人员坚持“非必要不离城”,确需离开的须满足核酸检测阴性和健康码绿码等前提条件,避免疫情向外扩散。 5、采取停工、停业、停课、列车等公共交通停运以及关闭口岸等管控措施要依法依规向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报批。 6、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区域和防控措施,疫情结束后,临时性、应急性措施应退尽退。 (三)、规范流行病学调查 1、对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要对其密接者同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流行病学调查时,要融合发挥公卫、公安、工信等部门优势,各尽其能,协调配合,开展高质量流行病学调查,在最短时间内查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接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和暴露史、行动轨迹等信息,以便迅速确定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范围并实施排查管控。 3、动用一切人员力量、技术手段,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摸清重点人员轨迹,全面追踪排查活动区域,确保不漏一人。 4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人员轨迹,该管控的管控、该异地协查的第一时间推送信息。 5、加大传染源的跟踪检测,尽快查清传染源头,为后续科学精准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6、在对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生物标本进行采集的同时,要采集生产生活中高频接触物和环境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做到人员、物品、环境同步检测,为疫情发展趋势研判、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分析等提供实验室证据。第一时间将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样本送省疾控中心进行基因测序。 (四)、严格实施人员管控 1、根据感染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人群范围,做到核酸检测“应检尽检”。 2、按照“早隔离”要求,第一时间将所有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闭环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接受规范的隔离医学观察。 3、隔离期间开展2次核酸检测的同时进行2次血清抗体检测,确保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 4、隔离场所要按照“三区两通道”标准设置并规范管理切实防止交叉感染。 做到“应隔尽隔”,确保单人单间隔离。 落实人员健康监测和隔离点消毒管理工作。 (五)、全面开展核酸检测 1、根据人群感染风险,按照密切接触者、重点人群、全员等顺序依次采取适当采样方法,逐步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全面提高运转效率和组织能力,确保检测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检测效率和质量,及时发现并管控阳性检出人员。 2、必要时,要组织多轮次核酸筛查,排除潜在风险。科学合理设置检测点并向社会公布,进行较大规模人群检测时,采用混检进行初筛的方法,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低风险地区人群按1:10混检。 (六)、全力实施医疗救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十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七)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发生、流行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并指导对暴发的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开展传染病病原学鉴定,建立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 设区的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的落实,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负责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