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判刑后是否会被开除公职? |
释义 | 公职人员判刑后不一定会被开除,根据不同情形进行处理。若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有期徒刑,或剥夺政治权利,则予以开除。若过失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一般应开除,但特殊情况可撤职并报上级批准。若过失犯罪判处管制、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考虑撤职,但造成不良影响的仍开除。若被罚金或犯罪情节轻微且不起诉或免刑,予以撤职,但造成不良影响的仍开除。 法律分析 公职人员判刑后不一定会被开除。 一、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三、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拓展延伸 判刑对公职的影响及相关法律规定 判刑对公职的影响及相关法律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判刑后是否会被开除公职取决于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如果判决涉及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如贪污、受贿等,被判刑的公职人员可能会面临开除公职的风险。然而,法律也规定了一系列程序和条件,包括是否构成职务犯罪、刑期长度等因素。此外,个别地方和单位也有相应的规定,可能会对开除公职做出更具体的规定。因此,具体情况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案件来决定。判刑对公职的影响及相关法律规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公正和合法的处理。 结语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公正合法处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职人员犯罪后是否被开除公职取决于具体情况。一般来说,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可能面临开除公职的风险,但法律也规定了一系列程序和条件。判刑对公职的影响及相关法律规定需要综合考虑职务犯罪、刑期长度等因素。具体情况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件来决定。确保公职人员的判刑对公职的影响符合法律规定,维护公正和合法的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 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开除: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 (二)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 (三)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一般应当予以开除;案件情况特殊,予以撤职更为适当的,可以不予开除,但是应当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单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予以撤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