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在明确证据证实被告人存在主观故意的情况下才能定罪。但是在实践中,如果被告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推定意义,并且其他证据证明其有诈骗的目的和意图,法院可以对被告人的主观故意进行推定。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犯罪有明显的主观故意的,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庭宣判时,应当对被告人认罪悔罪、防卫过当、紧急避险等情节所构成的事实和证据,以及辩护人、被害人、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所提出的有关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对事实和证据是否存在矛盾,是否能够相互证明,是否有充分的证明等问题进行质证,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对没有证明或者证明不足的事实,可以适用推定方法予以认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审判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的某些行为具有明显的推定意义,并且其他证据证明其有犯罪的目的和意图的,可以推定被告人的主观故意。” 以上是本文的法律分析和法律依据,可以看出,在诈骗罪的定罪中,法院可以对被告人的主观故意进行推定,但是需要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