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逃避罪责的后果是什么? |
释义 | 自首和不自首的区别在于自首可以从轻处罚。我国《刑法》规定,自首是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对自首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正在服刑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如实供述未被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视为自首。 法律分析 自首和不自首的区别在于自首一般可以从轻处罚。不自首也就是没有从轻的情节。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拓展延伸 逃避罪责的后果及其法律影响 逃避罪责的后果及其法律影响是一个涉及刑事法律领域的重要问题。当个人或组织试图逃避承担罪责时,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首先,逃避罪责可能导致法律程序的延长和增加成本,因为执法机关会采取各种措施来追究逃避者的责任。其次,逃避罪责可能会导致逃避者的信誉受损,影响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此外,逃避罪责还可能导致逃避者面临更严厉的刑罚,因为法律系统通常对逃避罪责者持有更严厉的态度。最重要的是,逃避罪责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原则,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逃避罪责的后果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法治的稳定。 结语 自首和不自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自首能够为犯罪分子带来从轻处罚的可能性,而不自首则意味着无法享受从轻的待遇。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自首者可以得到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甚至在犯罪较轻的情况下可以免除处罚。然而,逃避罪责的后果却是严重的,包括法律程序的延长和增加成本、信誉受损、面临更严厉的刑罚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破坏。因此,逃避罪责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法治的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六节 减刑 第七十八条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