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我开车倒车的时候碰到后面的电动车,后扶起,发现没有问题,然后开车走了,算逃逸吗? |
释义 | 驾车发生碰撞后,应等待交警处理或与对方协商后再离开。未经交警处理或与事主协商就离开,即属逃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发生交通事故时,无人身伤亡且无争议的,可撤离现场后协商处理;轻微财产损失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应先撤离现场再协商处理。 法律分析 驾车发生碰撞后,应当在寻找安全区停车,等待交警处理或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之后才能离开。碰撞后视镜之后直接离开,未经过交警处理,也未与事主协商就离开,就算是逃逸。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拓展延伸 交通事故后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交通事故后的法律责任界定涉及多个因素。首先,需要考虑交通规则是否被违反,例如是否超速、闯红灯等。其次,要确定责任主体,包括驾驶员、车辆所有人或保险公司等。还需要考虑事故的性质和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此外,法律还会考虑事故双方的过失程度和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最终,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判例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各方的法律责任。因此,交通事故后的法律责任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结语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驾驶人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停车并保护现场,与交警处理或与对方协商后方可离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对于造成人身伤亡的事故,应立即抢救伤者并报告交警或公安机关。对于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且事实清楚的事故,当事人可撤离现场后协商处理。交通事故的法律责任界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以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一百〇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调查第三节交通肇事逃逸查缉第四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一百一十七条交通警察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