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环境犯罪立法司法问题 |
释义 | 一、环境污染犯罪入罪标准 根据两高司法解释,对14种环境污染行为,环保部门应当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包括: 1、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2、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的; 3、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3倍以上的; 4、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等。 二、环境污染犯罪立法、司法的窘境 污染环境犯罪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近年来,检察机关始终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摆到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但在司法实践中,污染环境犯罪的侦查取证与法律适用仍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 1、立法规定不到位 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l0条通过列举方式规定了有毒物质,其中第三项为含有铅、汞、镉、铬等重金属的物质,但执法检查中检测到的重金属远不止上述四种。如何准确界定重金属的范围,目前尚存争议。同时,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日,仅仅靠立法上的四个罪名作为保护环境的防线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罪名的规定过于简略和粗糙,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存在一些规定上的缺失问题。 2、侦查取证困难 个别地方环境保护意识淡漠,重经济、轻环境,盲目引进重污染项目,形成了引进容易治理难,关停更难的困难局面。面对环境污染,政府部门还存在对环保执法工作不支持,甚至干预行政执法的情况,致使环境纠纷不断。 同时,环境污染犯罪团伙作案居多,大多是同村邻居或亲朋好友,相互之间产生保护意识,且作案手段比较隐蔽,导致证据情况相对复杂,增加了办案的难度。[page] 三、完善环境污染犯罪的对策 1、法院、公安、环保等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建立环境涉罪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形成行政执法得力、司法保障有力、社会监督给力的长效工作格局; 2、查办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同时,要坚持惩防并举,适时开展犯罪预防工作,对于查办案件中发现的监管体制机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环保部门和发案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治理对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3、统一司法认定标准。通过司法解释或典型案例指导的方式,统一对污染环境罪共同犯罪构成、犯罪情节、量刑等方面的认定标准,指导办案实践。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