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拘役的适用对象有哪些? |
释义 | 拘役在中国刑法中适用范围较窄,主要用于犯罪性质较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包括渎职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占比较高;拘役也可作为最低法定刑规定,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或具有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拘役的刑期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但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最高可达一年。 法律分析 1、拘役一般只适用于犯罪性质比较轻微的犯罪。适用比例最高的是渎职罪,其次分别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等。《刑法》分则中犯罪性质最严重的,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也可以适用拘役,但所占比例最低。 2、拘役多适用于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中国《刑法》分则中除过失致人死亡罪没有规定可以适用拘役外,绝大多数过失犯罪都可以适用拘役,约占全部过失犯罪的95%左右。在同一类犯罪中,能够适用拘役的也是一些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 3、在中国《刑法》分则中,设置拘役刑的条文绝大多数是把拘役作为最低法定刑规定的。在这样的条文中,拘役既可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也可以适用于本应判处短期徒刑,但具有从轻情节的犯罪。另外,在《刑法》分则中规定有管制刑的条文,大多规定有拘役。在这样的条文中,拘役介于管制与徒刑之间。所以,拘役除有上述两种用法外,还可以适用于本应判处管制,但具有从重情节的犯罪。此外,在以短期徒刑为最低法定刑的犯罪中,如果具体犯罪具有减轻处罚情节,也可以判处拘役。 犯罪嫌疑人如果被判处拘役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就需要坐牢的,但是如果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有剩余的刑期没有执行完毕的才需要已送至监狱坐牢。一般来说拘役的时间是不超过六个月的,但是如果涉及到数罪并罚的有可能被处以最高一年的拘役。 结语 拘役作为一种刑罚,一般适用于犯罪性质较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在中国《刑法》中,拘役适用的比例最高的是渎职罪,其次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等。拘役通常作为最低法定刑规定,并可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或者适用于本应判处短期徒刑但具有从轻情节的犯罪。拘役的刑期通常不超过六个月,但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可能被处以最高一年的拘役。需要注意的是,被判处拘役并不一定需要坐牢,只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且剩余刑期未执行完毕的才需要入狱服刑。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三节 监视居住 第一百一十一条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本条规定的“有碍侦查”: (一)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二)可能引起犯罪嫌疑人自残、自杀或者逃跑的; (三)可能引起同案犯逃避、妨碍侦查的;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有人身危险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家属或者所在单位人员与犯罪有牵连的。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要求被监视居住人支付费用。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七条 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认罚的,应当记录在案,并在提请批准逮捕书中写明有关情况。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六条 被监视居住人违反监视居住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请批准逮捕: (一)涉嫌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 (二)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干扰证人作证、串供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工作正常进行的; (三)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四)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情节严重的,或者两次以上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的; (六)未经批准,擅自会见他人或者通信,情节严重的,或者两次以上未经批准,擅自会见他人或者通信的; (七)经传讯无正当理由不到案,情节严重的,或者经两次以上传讯不到案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