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虐待遗弃情节严重会受到哪些法律惩罚? |
释义 |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虐待未成年人的法律后果是刑事处罚,遗弃未成年人则需承担抚养义务,并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虐待家庭成员可被判处有期徒刑,只有被害人提起自诉或近亲属、检察院告诉才能追究责任。遗弃罪指负有抚养义务的人拒绝扶养无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情节严重可判处有期徒刑。作为监护人,需履行抚养义务,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 法律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一、虐待未成年人法律后果: 虐待未成年人是指未成年人的家庭成员经常性地对其施以暴力,或者迫使其从事与其年龄不相称的体力劳动,在吃饭、穿衣、住宿等方面给予不人道的待遇,致使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受到摧残、甚至生病或受伤等。 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也就是说,只有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法院才能追究虐待人的法律责任。但如果受害人受强制、威吓,不能告诉的,也可以由被害人的近亲属或人民检察院告诉。如果虐待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时,案件应作为公诉案件处理。 二、遗弃未成年人的法律后果: 遗弃未成年人是指,负有抚养义务且具有抚养能力的人拒绝抚养还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未成年人,使其处于极端贫困中或离家或流浪、乞讨等失去正常生活。 刑法第261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遗弃罪属于可自诉案件。 遗弃罪是指负有扶养义务的人,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中国刑法中妨害婚姻家庭罪的一种。主要特征是: (1)侵犯的客体是被害人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 (2)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对因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原因而没有生活来源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应当扶养而拒绝扶养的行为。扶养包括长辈对晚辈的抚养、晚辈对长辈的赡养以及夫妻之间的扶养。 (3)犯罪主体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的人。 (4)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应当履行扶养义务。拒绝扶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犯罪动机的不同不影响定罪,可作为量刑时考虑的情节。 我国国家法律明确规定,拒绝对于没有独立生活的人承担抚养义务,情节严重者需要承担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因此作为监护人,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监护的义务。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本站律师可以跟您一起寻找答案。 结语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对于虐待未成年人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60条的规定,情节恶劣者将面临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对于遗弃未成年人的行为,根据刑法第261条的规定,情节恶劣者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作为监护人,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监护的义务。如有疑问,欢迎咨询本站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二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参与者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六十二条 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四章 社会保护 第五十四条 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非法收养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性骚扰。 禁止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