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先行调解是一种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民事诉讼开始前进行。它独立于诉讼程序,但与之紧密相连。先行调解不同于诉讼外和诉讼中的调解。在合同纠纷中,仲裁委员会会先进行调解,通过双方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只有调解失败才会进行仲裁裁决。 法律分析 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进行的调解。就其性质而言,先行调解属于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在程序上既独立于诉讼程序,同时又与诉讼程序紧密相连。概言之,先行调解既不同于诉讼外的调解,也不同于诉讼中的调解。所谓先行调解是指仲裁委员会受理合同纠纷后,要遵循先行调解的原则,尽量使双方在弄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只有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才由仲裁庭及时作出裁决。 拓展延伸 先行调解程序的实施细则 《先行调解程序的实施细则》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先行调解工作,确保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具体操作规定。该细则主要包括先行调解的适用范围、程序流程、调解员的职责和权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在实施先行调解时,调解员应当根据细则的规定,依法公正、客观、中立地履行职责,促使当事人达成公平、合理的调解协议。同时,当事人也应当积极配合调解员的工作,尊重细则的规定,诚信参与调解过程。通过细则的实施,可以提高先行调解的效率和质量,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途径。 结语 先行调解作为一种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不同于诉讼外和诉讼中的调解。先行调解旨在通过充分协商,使双方当事人在弄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先行调解程序的实施细则》的制定为调解工作提供了具体操作规定,确保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调解员应根据细则的规定,公正、客观、中立地履行职责,促使当事人达成公平、合理的调解协议。当事人也应积极配合调解员的工作,诚信参与调解过程。细则的实施将提高先行调解的效率和质量,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途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相对诉讼而言,调解是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有利于实现双赢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本院审查后,将依法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予以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