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解除纠纷中,证据排除的程序是怎样的? |
释义 | 法律分析:在合同解除纠纷中,证据排除是维护合同的公正、公平的重要环节。证据排除是指关于证据合法性、合规性的审查程序,用于排除不合法、不合规的证据。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当事人应该提出证据并说明证据来源;其次,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最后,排除非法证据并确定有效证据的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一百八十二条 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义务。 第一百八十四条 在订立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当事人因下列原因之一,向对方隐瞒真实情况或者虚构情况,致使对方误认真实情况而订立或者履行了合同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 重要事实隐瞒或者虚构; (二) 故意或者因过失未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信息披露义务,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条 在追究民事责任的诉讼中,当事人就其主张的事实所提供的证据,由对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进行证明。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千三百七十五条 对提出的证据,应当进行认定。证据经当事人主张、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经人民法院采纳,视为认定;否则,应当经过质证、辨认、检验、鉴定等程序,经人民法院认定。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条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是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不能排除反证的可能性。对于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据以推定但不必认定。 第一千三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可以留置、查封、扣押与案件有关的物品,作为证据,但是法律禁止或者限制留置、查封、扣押的除外。 第一千三百七十八条 证据应当在开庭前提交。但是,法官认为有特殊情况需要现场勘验或者其他方式认定的,可以在开庭中或者开庭后认定。 以上是对合同解除纠纷中,证据排除的程序的法律分析和依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