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个税起征点税率怎么计算? |
释义 | 一、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税率表一 级数1: 含税级距不超过1500元的 不含税级距不超过1455元的 税率3% 速算扣除数:0 级数2: 含税级距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 税率10% 速算扣除数:105 级数3: 含税级距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 税率20% 速算扣除数:555 级数4: 含税级距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7755元至27255元的部分 税率25% 速算扣除数:1005 级数5: 含税级距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27255元至41255元的部分 税率30% 速算扣除数:2755 级数6: 含税级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41255元至57505元的部分 税率35% 速算扣除数:5505 级数7: 含税级距超过80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57505元的部分 税率45% 速算扣除数:13505 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税率表二 级数1: 含税级距不超过15000元的 不含税级距不超过14250元的 税率5% 速算扣除数:0 级数2: 含税级距超过15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14250元至27750元的部分 税率10% 速算扣除数:750 级数3: 含税级距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27750元至51750元的部分 税率20% 速算扣除数:3750 级数4: 含税级距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51750至79750元的部分 税率30% 速算扣除数:9750 级数5: 含税级距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不含税级距超过79750元的部分 税率35% 速算扣除数:14750 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二、个人所得税计算 1、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公式): 其应缴个人所得税=(工薪收入-个人缴纳的四险一金金额-个人所得税扣除额3500)*税率-速算扣除数 下面举例说明: 某员工10月份工资为16000元,个人缴纳的四险一金金额为3680元 应纳税所得额=16000-3680-3500=8820 应缴个人所得税=8820*20%-555=1209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执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有关问题的公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以下简称税法)将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根据税法修改的相应条款,现就贯彻执行的有关具体问题公告如下: (一)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的适用问题 1、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含)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纳税人2011年9月1日前实际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无论税款是否在2011年9月1日以后入库,均应适用税法修改前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应纳税额的计算问题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 和合伙企业 的投资者(合伙人)2011年9月1日(含)以后的生产经营所得,应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先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再计算全年应纳税额。其2011年度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如下: 前8个月应纳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前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8/12 后4个月应纳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修改后的对应税率-速算扣除数)×4/12 全年应纳税额=前8个月应纳税额 后4个月应纳税额 纳税人应在年度终了后的3个月内,按照上述方法计算2011年度应纳税额,进行汇算清缴。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比照本公告第二条规定执行。 本公告自2011年9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所附“税率表一”和“税率表二”同时废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