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监视居住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
释义 | 根据《刑诉法》第56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满足八种情况可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被采取监视居住的人需遵守规定,如不离开居住地、及时到案、不干扰证人作证、不毁灭证据。 法律分析 凡具有下列八种情况之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 4、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需要逮捕而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的; 5、提请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 6、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 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 8、持有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但不需要逮捕的。 根据《刑诉法》第56条的规定,被采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4、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拓展延伸 监视居住政策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条件 监视居住政策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条件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些人群进行监视居住的政策规定。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犯罪嫌疑人、恐怖分子嫌疑人、社会危险人员等。这些人群可能被要求居住在特定地点,并接受监控和限制。然而,监视居住政策也受到一些限制条件的约束,例如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必须保护个人权益等。政府和执法机构在实施监视居住政策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结语 根据《刑诉法》第56条的规定,对于具备特定情况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措施。这些情况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案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案件,以及其他特殊情况。被采取监视居住的人应当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及时到案等。监视居住政策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条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保护个人权益,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六章 宜 居 环 境 第六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应当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特点,统筹考虑适合老年人的公共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六章 宜 居 环 境 第六十五条 国家推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引导、支持老年宜居住宅的开发,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为老年人创造无障碍居住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六章 宜 居 环 境 第六十三条 国家制定和完善涉及老年人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维护、管理等环节加强相关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