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认定劳动关系的方法 |
释义 | 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据。然而,即使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有实际用工行为,双方仍可被认定具有劳动关系。实际用工行为指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成员,受其管理,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并为用人单位业务的一部分。因此,劳动关系的存在不仅取决于形式要件,更重要的是实质要件。 法律分析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存在与否,是一个事实问题,需要相应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证明。《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据此说明,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据。依照民事证据规则,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李华认为其与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就应当举出自己与被告之间的书面劳动合同,但根据本院查明的事实,原被告之间根本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因而,从形式上看,原被告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同时,《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这表明建立劳动关系,不仅要符合形式要件,更要符合实质要件,即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有实际用工行为。一般认为,实质要件更为重要。只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有实际用工行为,即便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亦可认定双方具有劳动关系。这里所谓“实际用工行为”,是指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且“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拓展延伸 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准则和程序 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准则和程序是指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来确定雇佣关系的性质和法律效力。在认定劳动关系时,通常会考虑雇佣合同的存在与否、工作内容与方式、工资支付方式、劳动者的依赖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责关系等因素。法律准则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而程序则包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程序。通过遵循法律准则和程序,可以确保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劳动关系的存在与否需要根据事实和证据加以证明。劳动合同是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据。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有实际用工行为,也可认定双方具有劳动关系。实际用工行为包括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关系认定的法律准则和程序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来确定雇佣关系的性质和法律效力。遵循法律准则和程序可以确保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