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拘役是对下一代的影响吗 |
释义 | 拘役是监外执行刑罚的一种,现在一般纳入社区矫正管理,就是到当地乡镇或者街道的司法所管理。对子女没有影响。对自己影响也不大,可以正常工作,只要按时到司法所报道即可。 一、假释期间有什么限制 在假释后七天内,假释人员需要到居住地司法所报道,并且按照限定期限到司法所办理接受矫正手续,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假释人员属于社区矫正对象,身份还属于服刑人员,因此在接受矫正期间,假释人员禁止出境。 外出时必须经过当地司法行政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审批才可以出行,而且要按时返回,在返回后第二天报告司法所。 二、成年人社区矫正告知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1.社区矫正是对被判处管制、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实施教育改造、管理监督的刑罚执行活动,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矫正制度,服从司法所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写出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2.社区服刑人员是在社区内采取非监禁的方式进行服刑。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刑罚执行工作,司法所负责日常管理。社区服刑人员在刑事判决或批准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道,接受社区矫正。 三、缓刑期间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结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缓刑期间要注意下列:第十一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第十二条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第十三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第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第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二十五条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第四十三条: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