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办法演变: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更新
释义
    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的规定及法律依据:农村集体土地必须依法登记,登记后受法律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政府处理;单位间争议由县级以上政府处理,个人间及个人与单位间争议由乡级或县级以上政府处理;对政府处理决定不服可向法院起诉;争议解决前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法律分析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的规定有哪些
    1、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的规定有: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必须依法办理登记,登记过后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的保护;对于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有争议可以双方协商处理。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十二条,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依照有关不动产登记的法律、行政法规执行。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四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二、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依据
    拓展延伸
    土地制度改革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办法的影响与演变
    土地制度改革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办法的影响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办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过去,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主要依据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权益的保护需求,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更新。新的界定办法更加注重确权、确保农民权益,同时强调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机制。这种改变对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结语
    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的规定包括: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必须依法登记,登记后受法律保护;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争议可通过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由政府处理。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办法也发生了变化,更注重确权、保护农民权益,并强调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机制。这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18修正):第三章 土地沙化的预防 第十九条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在编制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供水计划时,必须考虑整个流域和区域植被保护的用水需求,防止因地下水和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该规划和计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实施。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牧业和其他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第四章 房地产交易 第四节 房屋租赁 第五十四条 房屋租赁,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租赁用途、租赁价格、修缮责任等条款,以及双方的其他权利和义务,并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18修正):第四章 沙化土地的治理 第三十条 已经沙化的土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实行单位治理责任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下达治理责任书,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造林种草或者采取其他治理措施。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