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法规的权力和范围是什么? |
释义 |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和执行力,分别指行政行为不可变更和不可争辩,对相关人员产生法律约束,被推定为合法有效,以及行政主体有权实现行政行为的内容。 法律分析 (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力,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 (2)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有关人员或组织必须遵守、服从。主要表现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 (3)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 所谓“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的当事人都应当先加以遵守或服从。这是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拓展延伸 行政法规的制定和适用程序是什么? 行政法规的制定和适用程序涉及一系列步骤和规定,旨在确保行政法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首先,制定行政法规需要依法授权的机关或组织,通常是由政府部门或行政机构负责。其次,制定程序包括问题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审议、发布等环节,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适用程序方面,行政法规通常规定了适用范围、实施机关、程序要求等内容,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此外,行政法规的制定和适用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听取各方意见,并建立监督机制,以保障公正、透明和合规性。通过制定和遵守行政法规的程序,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推动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进程。 结语 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和执行力,确保了行政行为的稳定性、法律约束力和实施效力。行政法规的制定和适用程序也是确保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重要环节,需要依法授权的机关或组织负责,通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适用程序方面规定了适用范围、实施机关、程序要求等内容,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同时,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听取各方意见,并建立监督机制,以确保公正、透明和合规性。通过制定和遵守行政法规的程序,推动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进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第三十一条行政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解释: (一)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行政法规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行政法规依据的。 国务院法制机构研究拟订行政法规解释草案,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公布或者由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 行政法规的解释与行政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