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公安机关不立案制度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措施,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用时有效地揭露和惩罚犯罪。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是十分复杂的,有的属于犯罪事实,有的只是违法、违纪行为,还有的只是民事、经济纠纷,有些甚至是诬告陷害。如果司法机关一接到这些就予以立案侦查或审判,势必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甚至会使侦查或审判工作误入歧途。有了不立案程序,就使得那些不存在犯罪事实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至于交付侦查或审判,从而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行使侦查或审判权力,确保集中力量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从而及时、有效地揭露、证实和惩罚犯罪。2、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立案阶段,公安、司法机关通过对有关的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的审查,判明有无犯罪事实发生,依法决定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那些没有犯罪事实发生或者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立案,从而不将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就使得那些没有实施犯罪行为或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被控告人、被检举人免受刑事追究,维护其合法权益。而且,对于那些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还要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因此,不立案制度的确立,对于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有利于保护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控告、举报犯罪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司法实践证明,报案、控告、举报犯罪是主要的立案材料来源。公民报案、控告或举报的事实一旦构成犯罪,公安、司法机关及时进行立案侦查或审判,固然有利于保护公民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但公民报案、控告或举报的事实不构成犯罪或者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不立案程度不予立案侦查或者审判,同样有利于保护公民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司法机关在依法作出不立案决定后,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如果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议。这些程度的设立,对于保护公民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法律客观: 本文讲述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时限,具体内容如下:侦查行为时限法律依据备注传唤不得超过12小时《刑事诉讼法》第92条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拘传不得超过12小时《刑事诉讼法》第92条拘传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进行讯问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刑事诉讼法》第58条犯罪嫌疑人应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刑事诉讼法》第58条执行监视居住的地点:1、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生活的合法住处;2、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在办案机关所在的市、县内为犯罪嫌疑人指定的生活居所。刑事拘留3日内《刑事诉讼法》第69条1、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审查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2、特殊情况延长1至4日3、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延长至30日4、拘留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刑事诉讼法》第64条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逮捕不得超过2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24条1、逮捕犯罪嫌疑人须经同级人民检察院批准2、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延长1个月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前述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可以延长2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26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前述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可以再延长2个月《刑事诉讼法》第127条逮捕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刑事诉讼法》第71条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冻结存款6个月《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29条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