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务犯罪中,如何确定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时间? |
释义 |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或利用职权所犯的罪行。在判断职务犯罪时,需要确定当事人是否有主观故意,即是否有犯罪的意图和目的。而确定主观故意的时间,是判断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 法律依据: 1.《刑法》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一)明知是违法的行为,仍然予以实施;(二)对于自己的行为,虽然不能确定其是否违法,但是对于其违法的结果及其可能性,不但没有认真考虑,而且明知可能造成违法结果而仍然予以实施。 2.《刑法司法解释(二)》第十一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犯罪行,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观故意,应当以其在实施犯罪时的认识和意图为准。 3.《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在确定被告人犯罪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应当以指控的罪名和事实为根据,既不能扩大指控范围,也不能缩小指控范围。被告人的供述、辩解和证人证言等证据,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确定其证明力和证明效力。 通过上述法律依据,可以确定职务犯罪中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时间,即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实施犯罪时的认识和意图为准,同时在审查证据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查,确定其证明力和证明效力。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