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鉴别典当行为中的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 |
释义 | 民事欺诈行为和刑事诈骗罪的区别在于民事欺诈形成的法律关系仍有效,而刑事诈骗行为本身不产生法律关系。民事欺诈无需假冒身份,而刑事诈骗常冒充合法身份。 法律分析 诈骗罪是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通过欺骗或隐瞒等手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侵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财产所有权、人身权利或其他权利,从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 二者的区别如下: 1.客观方面,典当行为中实施民事欺诈的行为人,一般无需假冒合法身份。而典当行为中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则出于骗取钱财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训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虚假姓名、身份、空白合同书、虚假介绍信和授权委托书等,以骗取对方的信,使行骗得逞。 2.造成的法律后果,民事欺诈行为可以形成民事法律关系,且这种法律关系只要得到相对人的认可,当事人之间无争议,则形成的权利义务仍然有效,法律不予调整;刑事诈骗犯罪嫌疑人,由于行为人根本无意履行虚假、无效的民事权利义务,有些如假冒权利人身份等则根本无法履行,因此就典当行为中的刑事诈骗行为本身而言,不产生任何法律上的关系。 拓展延伸 典当行为中的欺诈行为如何识别与应对? 在典当行为中,识别和应对欺诈行为至关重要。首先,要留意交易双方的行为举止是否合理和真实。注意观察当事人的言行举止是否与交易内容相符,是否存在矛盾之处。其次,仔细审查相关文件和证据,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发现任何可疑迹象,应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并报警或向相关机构举报。此外,建议与信任度高的典当机构合作,避免与声誉不佳的机构交易。谨慎选择典当品,了解其市场价值,以免成为欺诈行为的受害者。最重要的是保持警惕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结语 在典当行为中,识别和应对欺诈行为至关重要。留意交易双方的行为举止是否真实合理,审查相关文件和证据确保真实合法。发现可疑迹象,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报警或举报。与信任度高的典当机构合作,避免与声誉不佳的交易。谨慎选择典当品,了解市场价值,避免成为欺诈行为的受害者。保持警惕,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抢劫罪与绑架罪是怎样区分的,bpdq怎样区分顺口溜 抢劫罪与绑架罪的主要区别有: 1.抢劫是行为人当场暴力、胁迫等方式劫取财物,而绑架是控制他人后要求被绑架人亲属或其他关系人给付财物; 2.抢劫是直接从被害人身上劫取财物,而绑架必须通过被绑架人以外的第三人实现。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怎样区分民事盗窃与刑事盗窃 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区分民事盗窃与刑事盗窃主要有以下几点:1、一般来说,民事盗窃事后能否转化为刑事盗窃关键要看行为人的这种故意是事前的,还是事后的。如果行为人事前就由蓄意通过秘密窃取被害人财物手段致使被害人偿还债权数额后,再恶意占有被害人财产不返还,那么,行为人盗取被害人财产就意图非法占有,这就符合盗窃罪的主观方面,应作为犯罪处理。相反,如果行为人继续占有所盗财物的故意是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以后才产生,则不能转化为刑事盗窃,而构成一种新的民事侵权,由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途径寻求解决。2、在量刑上应和普通盗窃相区别。普通盗窃案件,影响量刑的法定情节往往是数额、对象、后果、是否累犯及其他情节。另外,作为酌定情节的犯罪动机也会直接影响量刑。一般来说,善良的或者基于可以同情的动机实施的盗窃应当从轻处罚。作为民事纠纷或矛盾引起的民事盗窃,由于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确实侵犯了行为人的某些权益,即被害人自身存在一定过错,或者有混合过错。行为人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动机,才选择了秘密窃取这一特殊手段来进行维权。因此,这种动机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应当区别于意图恶意秘密占有他人财物的普通盗窃。再者,这种盗窃的社会危害性,主要来源于选择维权的方式不当,因此,从后果上讲也应当从轻处罚。但是,对于事前有故意,秘密盗取被害人财产,逼迫被害人承担责任后,继续占有财物的盗窃行为,则不具有善良的动机,应和普通的盗窃同等对待,不能以民事纠纷为由从轻处罚。 怎样区分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划分主要从刑事责任年龄和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两方面进行划分。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出规定如下: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会被判处死刑。 4.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5.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 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3.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如何区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 关于如何区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法律问题, 一、如何区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 1、涉及的法律关系不同。 刑事,即刑事法律关系,涉及的是犯罪行为。 民事,即民事法律关系,涉及的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 2、起诉原则不同。 刑事领域犯罪行为侵犯了我国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除个别自诉案件外,国家公权力机关是会主动介入的,由法定国家机关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由法院代表法律进行制裁。 民事领域诉讼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不主动干预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 3、适用的法律不同。 刑事依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程序要适用《民事诉讼法》。 4、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承担刑事责任的人要受到刑罚的处罚,具体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管制、拘役以及罚金、没收财产等。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二、刑事诉讼的庭审流程有哪些? (一)庭前准备。查阅公诉人移送审查起诉的案卷材料,必要时召开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 (二)开庭。 (三)法庭调查。通过向被告人或证人发问以及举证质证等查明案件事实。 (四)法庭辩论。 (五)被告人最后陈述。 (六)法院公开宣判。 三、刑事诉讼的法庭辩论流程有哪些? (一)公诉人发言; (二)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三)被告人自行辩护; (四)辩护人辩护; (五)控辩双方进行辩论。 四、刑事诉讼中是否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一)起诉人符合法定条件; (二)有明确的被告人; (三)有请求赔偿的具体要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但需要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如果构成刑事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的犯罪嫌疑人很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相关内容:刑事诉讼法聋哑人犯罪减轻处罚吗 刑事犯罪中,也有不少是聋哑人实施犯罪的情况,但此时本身犯罪分子就具有残疾,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可能也不忍对其加以苛责。但这毕竟是构成了犯罪,人情之外也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罚。那此时刑事诉讼法聋哑人犯罪减轻处罚吗?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刑事诉讼法聋哑人犯罪减轻处罚吗 这要视情况而定,又聋又哑的人,又称聋哑人,是指丧失听觉能力和口头语言能力的人。盲人是指丧失视觉能力的人。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但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又聋又哑或者盲人虽然生理上出现残疾,但其精神或智力是健全的,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根据他们的经济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有的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不会因为身体的残疾而完全丧失辨认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应当与正常人一样负刑事责任。 二、残疾人犯罪怎么承担刑事责任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看,要正确适用我国刑法典第19条关于聋哑人、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适用对象有两类:一是既聋又哑的人,即同时完全丧失听力和语言功能者,其中主要是先天聋哑和幼年聋哑者;二是盲人,即双目均丧失视力者,主要也是指先天和幼年丧失视力者。 (2)对聋哑人、盲人犯罪坚持应当负刑事责任与适当从宽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3)正确适用对聋哑人、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原则:对于聋哑人、盲人犯罪,原则上即大多数情况下要予以从宽处罚;只是对于极少数知识和智力水平不低于正常人、犯罪时具备完全责任能力的犯罪聋哑人、盲人(多为成年后的聋哑人和盲人),才可以考虑不予以从宽处罚;对于不但责任能力完备,而且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和后果非常严重的聋哑人、盲人犯罪分子,应坚决不从宽处罚。对应予从宽处罚的聋哑人、盲人犯罪案件,主要应当根据行为人犯罪时责任能力的减弱程度,并同时考察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来具体决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的幅度。 聋哑人属于残疾人的一种,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中的规定,如果是又聋又哑的人在其犯罪之后,虽然也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但却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此刑事诉讼法聋哑人犯罪,并不能因为是残疾人就直接免除对其的处罚。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如何区分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样区分:1、民事责任重在补偿性,而刑事责任重在惩罚性。民事责任的前提是有损害发生,而刑事责任不论伤害与否,均承担惩罚性责任。2、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而刑事责任主要是剥夺人身自由,甚至生命。3、构成的主观要件不同:故意和过失对于刑事责任和对于民事责任的影响程度不同。由于刑事责任重在惩罚,因此故意和过失对于刑事责任的影响非常大,而民事责任主要是补偿性,但相较于刑事责任要轻得多,主要看它给他人带来的损害有多大,若造成的损害非常大,就要承担巨大的民事责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