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劳动合同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释义
    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规定、违背劳动者真实意愿或排除用人单位法定责任时,可以认定合同无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况包括欺诈、胁迫、排除劳动者权利和违反强制性规定。对于劳动合同的无效争议,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
    法律分析
    如果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劳动者真实的意思表示,或者用人单位排除自己的法定责任的,可以认定合同违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拓展延伸
    劳动合同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
    劳动合同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主要包括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两种方式。劳动仲裁是指通过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的特点。当一方不满意仲裁结果或者仲裁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选择劳动诉讼。劳动诉讼是通过法院对劳动争议进行审理和判决,具有法律效力。在劳动诉讼过程中,双方可以提供证据、辩论观点,并接受法院的裁决。根据劳动合同争议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以维护自身权益。
    结语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在以下情况下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或排除劳动者权利;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对于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的争议,应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进行确认。劳动合同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包括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两种方式,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或法律效力的特点。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选择适合自身的解决途径,以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劳动报酬;
    (五)劳动纪律;
    (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三节 非全日制用工 第七十二条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二十九条 【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