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人民警察询问被侵害人或其他证人的程序规定是什么? |
释义 | 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有两个程序性方面的规定,需要注意:一是,依照规定出示工作证件。《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五条中规定,人民警察在公安机关以外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出示工作证件。规定人民警察在公安机关以外进行执法时出示工作证件,有利于督促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防止警察滥用职权,防止不法分子冒用人民警察名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这些规定,人民警察如果在公安机关以外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在开始询问前,就应当主动出示工作证件,证明自己的执法身份;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也可以要求人民警察出示工作证件。在人民警察没有携带工作证件,或者没有出示工作证件的情况下,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有权拒绝接受询问。二是,依照规定制作询问笔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五条和第八十四条的规定,公安机关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询问人要求就被询问事项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自行书写。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人民警察可以在哪些场所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 被侵害人,是因自己的人身、财产、名誉或者其他权利遭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侵害的当事人。其他证人,是指耳闻目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知道案情的人员。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对其知道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情况,有向公安机关作证,接受人民警察询问的义务。人民警察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时,应当本着既方便办案,有利于查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又便利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作证,不妨碍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保障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询问地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五条中规定,人民警察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可以到其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必要时,也可以通知其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根据这一规定,公安机关除了可以在现场询问被侵害人、其他证人外,还可以在以下两个地方询问:一是,被询问人所在单位或者住处。到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询问,可以保障人民警察在治安案件发生后及时展开调查活动,迅速查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提高办理治安案件的效率。同时,在其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也可以节省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的时间,不妨碍其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另外,有些案件的被侵害人因为受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侵害,或者因为年老、疾病、哺乳婴儿等原因不便于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的,人民警察到其所在单位或者住所进行询问,可以及时取证。人民警察可以在接到报案、控告、举报、投案后直接到其所在单位或者在其住处进行询问;也可以在案发后,直接通知或者通过所在单位通知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在规定的时间在上述地点接受询问。二是,在公安机关询问。在有些情况下,人民警察不能或者不便于在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进行询问,但为了查明案情又需要对其进行询问的,可以通知其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所谓“必要时”,由人民警察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如案情涉及国家秘密,在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进行询问,可能泄密,为了保守国家秘密而有必要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所在单位、家庭成员或者住处周围的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为了防止干扰,保证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如实提供证言,以及保护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安全的;治安案件发生后,治安案件的现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秩序混乱,无法保障询问正常进行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在调查阶段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作证行为,为了方便保密,防止对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打击报复,消除其思想顾虑的;案件、证言涉及个人隐私,在其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询问可能对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造成不利影响的;被侵害人或者证人较多,无法在所在单位或者住处及时结束询问的,或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询问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及时作证的,可以另行通知到公安机关进行询问,也可以另行确定时间到其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询问。到公安机关进行询问,是指到公安机关的办公场所,包括公安局、公安分局驻地及其派出所等场所。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将其带到公安机关进行询问,也可以通知其在规定时间到公安机关接受询问。 制作询问笔录应当遵守那些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四条中规定,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具体来讲,询问笔录在制作后应当履行下列程序:一是核对。也就是交给被询问人阅读,由被询问人核实是否客观、准确地记载了对他的提问和他的回答。如果被询问人没有阅读能力或者不便阅读,如被询问人是文盲,不能阅读文字的;或者被询问人是盲人或者患其他疾病等,无法阅读的,询问人应当将笔录向其宣读。向其宣读时,应当完整、准确,不应当只宣读一部分或者有选择地宣读。二是补充、更正。在被询问人核对后,如果被询问人认为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的要求,询问人应当进行补充或者更正。记录人员一般应当忠实记载被询问人的回答,但是并不要求其一字不差地记载被询问人的原话。在办案实践中,对被询问人回答的顺序、用语等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概括,但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被询问人的意思。对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也可以不记录。如果确实属于应当记录而没有记录的,或者没有正确记录被询问人意思的,经被询问人提出,遗漏的应当补充,错误的应当更正。三是签名、盖章。如果笔录核对无误,或者虽有遗漏、差错但已经补充和更正的,被询问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如果被询问人不会写字的,也可以盖章。不会写字也没有印章的,可以在记录人员注明其名字的地方按指印,这种情况应当视为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对补充、更正的地方,应当由被询问人按指印。这样,既表明了询问人、被询问人对记录内容负责的态度,也可以防止篡改、伪造询问笔录。 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人民警察应当遵守哪些程序规定 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属于治安管理处罚的简易程序。但当场处罚程序也不能忽略必要的环节和步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零一条中规定,当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的,人民警察应当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出示工作证件,并填写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有被侵害人的,并将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具体来讲,人民警察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应当遵守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民警察应当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出示工作证件,以表明身份。“工作证件”,是指人民警察所属公安机关颁发的工作证或者用于执法的特定证件。人民警察在从事职务活动时,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所属的公安机关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职权。二是,确认违法事实。违法事实是进行治安管理处罚的根据。适用当场处罚程序的违法行为,一般都是当场被人民警察发现或者有人当场指认某人违法的,属于事实清楚、情节简单、证据确凿的。人民警察可以通过当场调查取证,收集证据确认违法事实。三是,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处罚理由以及陈述、申辩的权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是告知制度的要求。作为简易程序的当场处罚程序,人民警察也应当根据规定履行告知义务,在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处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的权利。由于当场处罚的特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陈述和申辩采用口头形式。人民警察要认真听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意见,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申辩意见要给予全面耐心的回答。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认真核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人民警察应当采纳。人民警察不得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处罚。四是,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当场处罚决定书是人民警察当场处罚的书面证明材料,一般采用由公安机关预先统一制作好的格式文书,具有固定格式和编号,由人民警察在当场处罚时填写。五是,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被处罚人。当场处罚决定书制作好后,应当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有被侵害人的,还应当将处罚决定书副本抄送被侵害人。 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追究什么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一十六条中规定,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有所列举的十一种违法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依据,主要是指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警衔条例、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予以行政处分的规定。比如,根据人民警察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根据公务员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其中,“降级”是指降低行政级别的处分;“撤职”是指撤销其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处分;“开除”不仅要撤销其行政职务,取消其行政级别,而且要开除出人民警察队伍。根据有关规定,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由任用该公务员的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行政处分决定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正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并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人民警察有治安管理处罚法所列举的十一种违法行为之一,除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外,对情节严重或者危害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从所列举的十一种违法行为看,可能涉及的犯罪主要有: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刑讯逼供罪、侮辱罪、虐待被监管人员罪、贪污罪、挪用罪、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罪等。 对违反治安管理,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还要给予处罚吗?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对行为人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违法后果越是严重,其社会危害性就越大,越应当从严惩处,如果行为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了违法后果,不仅对社会的危害小了,也表明行为人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悔改的表现。二是,取得被侵害人的谅解。违法行为毕竟不是犯罪行为,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对被侵害人的侵害相对较轻,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行为人违反治安管理有被侵害人的,积极取得被侵害人的谅解,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增进社会和谐。规定这一条件,也使公安机关在处理违法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被侵害人的态度,如果没有被侵害人对行为人的谅解,没有被侵害人的同意,不能任意减轻对违法行为人的处罚或者任意作出不予处罚的决定,以防止随意执法甚至徇私枉法。 该内容由 张娇娇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