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诈骗罪该怎样认定 |
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的定义和要件,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目的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财产处分,从而使被害人财产受损。此外,刑法还规定了其他具体类型的诈骗罪,区别在于主体、手段、要件和对象等方面。 法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本法在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这些诈骗犯罪与本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区分。 拓展延伸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 诈骗罪是指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要认定诈骗罪,需要满足以下构成要件:一是主观要件,即故意实施欺骗行为;二是客观要件,即使用虚假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取得财物;三是结果要件,即导致他人财物的非法占有。对于成年人犯罪的诈骗罪,一般处以刑事责任,刑期根据犯罪情节和法定刑幅度来确定。如果犯罪情节严重,可能面临较长的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是法律对于此类犯罪行为的规定和惩罚措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行为通过欺骗手段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导致其财产受到损害。本法还规定了其他具体的诈骗罪名,这些罪名在主观和客观方面有所区别。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财产安全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和惩罚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