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吸毒后开车构成危险驾驶吗 |
释义 | 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不构成危险驾驶罪。如果吸毒者驾车造成他人死亡或者重伤,存在放任或过失的意志因素,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毒驾应该怎么处理 毒驾视具体情节处理如下: 1、未构成刑事犯罪的,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一般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构成刑事犯罪的,可能会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吸食毒品以后驾驶机动车,属于以其它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实务中,也有检察院对毒驾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是: (一)客体要件 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如果行为人用危险方法侵害了特定的对象,对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并无危害即不危害公共安全,就不构成该罪。 (二)客观要件 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但与上述危险方法相当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方法。该罪的其他危险方法包括两层含义: 1、其他危险方法是指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 2、其他危险方法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的危险性相当且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 (三)主体要件 该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主观要件 该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实施的危险方法可能会危害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公私财产安全的严重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案件除少数对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持希望态度属于直接故意构成外,其他多数持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 二、醉驾保证金1万多久才能退回 醉驾保证金1万一般情况下,12个月之内退回。 醉驾是指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醉驾行为人因醉酒在驾驶过程中通常会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以至于对驾驶行为失去合理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因此,醉驾行为对自身及公共安全危害极大。 关于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系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理论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对饮酒后驾车的事实是明知的,但对酒后驾车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的抽象危险没有认识到,或者虽认识到此种抽象危险但轻信能够避免,故属于过失犯罪。另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会产生抽象危险,仍希望或放任危险的发生,系故意犯罪。 醉酒后驾车会对交通安全造成抽象危险,这既是法律对醉驾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也是生活常识,因此判断行为人主观方面具有放任的心态并不困难。与对意志因素的判断不同,对醉驾行为人主观认识因素的判断要相对复杂些。 从认识因素看,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在驾车之前曾摄入酒精。此处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行为人对自己驾车时是否处于醉酒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错误时,如何认定其是否具有醉驾的故意。 三、醉驾拘留后还要坐牢吗 酒驾后如果被刑事拘留的,有可能是构成刑事犯罪,会不会被判刑依据实情的案情而定,如果酒驾造成他人死亡的,一般会判刑。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