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我国职业病防治现状及对策 |
释义 | 职业病鉴定标准包括劳动者身份、职业活动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确诊职业病后,单位应根据诊断机构意见安排医治或疗养,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调离,对技术骨干最长半年。 法律分析 职业病鉴定标准如下: 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在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因工作需要暂不能调离的生产、工作的技术骨干,调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 拓展延伸 职业病防治:提升我国工作环境健康水平的关键措施 职业病防治是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重要任务。为了提升我国工作环境的健康水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首先,建立健全的职业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确保工作场所符合卫生标准,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同时,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严惩违法用工行为,推动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综上所述,通过多方合力,我们可以提升我国工作环境的健康水平,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结语 职业病鉴定标准明确,职工确诊职业病后,单位应根据诊断机构意见安排医治或疗养。对于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工作的,应及时调离并另行安排工作。职业病防治是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重要任务,需建立监测制度、加强防护设施建设、提高职业健康教育并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合力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有关部门收到相关的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