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合同中履行地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
释义 | 劳动合同履行地的确定原则主要有两种:特征履行地规则和实际履行地规则。特征履行地规则以合同特征义务的地点为依据确定合同履行地,认为非给付金钱义务最能反映合同特征。实际履行地规则则根据合同实际履行地、约定的履行地或法律规定的履行地来确定管辖权。然而,《适用意见》对于合同约定与实际履行地不一致以及缺乏约定和实际履行的情况下的管辖权确定并不明确。 法律分析 劳动合同履行地为劳动者实际工作场所的地,指“合同规定履行义务的地点”。 确定合同履行地的原则 1、特征履行地规则。 此规则以当事人履行合同特征义务的地点来确定合同履行地,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评判方式。在合同约定的众多义务中,必有一个能反映该合同之本质特征的义务,只要是双务合同,非给付金钱义务最能反映该合同的特征,因而一般认为以此为标准确定合同履行地是适当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双务合同,非给付金钱义务是区别此合同与彼合同性质特征的标志点,且以该特征为依据确定合同履行地。 2、实际履行地规则。 合同履行地是指实际履行地、约定的履行地还是民法所规定的履行地,众说分纭。最高法院关于民诉法《适用意见》中第18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操作中又分几种情况,合同有约定且实际履行地与约定一致的,按《适用意见》18条确定管辖,合同约定了履行地,但未实际履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住所地与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一致的,原则上也可以适用18条规定,而如果合同约定了履行地,实际履行地与约定的不一致,或者没有约定履行地却又实际履行了,又或者既没有约定,也没有实际履行,如何确定案件的管辖,《适用意见》中就不甚明确了。 结语 根据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原则,可以通过特征履行地规则或实际履行地规则来确定合同履行地。特征履行地规则是以反映合同本质特征的非给付金钱义务所在地为依据,而实际履行地规则则根据合同实际履行地、约定的履行地或民法规定的履行地来确定。根据最高法院《适用意见》第18条,如果合同纠纷提起诉讼且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时,应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对于合同约定了履行地但未实际履行的情况,或者合同约定与实际履行地不一致的情况,以及没有约定和实际履行的情况,具体的管辖原则尚不明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