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犯会被定位吗? |
释义 | 缓刑期间,缓刑人员需在居住地县级行政区域内工作生活,可能需要配备定位手机并接受定位监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所要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定位手机不能关机、欠费,必须携带,否则可能受到警告处分甚至撤销缓刑。缓刑人员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定期向执行缓刑机关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迁居需经考察机关批准。 法律分析 根据规定,缓刑期间应当在居住地县级行政区域内工作生活。为确保区域内活动,缓刑期间可能要求配备定位手机,并对定位手机实行定位。具体根据当地规定。 对判缓刑的服刑人中手机定位是司法行政机关(或社区矫正实施机)对社区矫正对象(社区服刑人员)的技术监控措施与方式,作到随时掌握其活动情况。《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 缓刑人员应当接受当地司法行政部门的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中定位系统和报告制度是重要内容,定位手机不能关机,不能欠费,必须携带,保证司法行政部门不能联系上你,否则属于违反监管规定,会受到警告处分,多次警告的可能撤销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拓展延伸 缓刑犯的定位政策及实施情况 缓刑犯的定位政策是指对于被判处缓刑的罪犯,是否会进行定位监控和跟踪的政策规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对于缓刑犯的定位政策存在差异。一些国家会采取定位监控手段,通过使用电子脚镣或GPS设备等技术手段来实时追踪缓刑犯的行动轨迹,以确保他们遵守缓刑期间的限制和规定。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采取定位监控措施,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管理和监督缓刑犯的行为,例如定期报到、社区服务等。具体的定位政策和实施情况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结语 缓刑期间,根据规定,缓刑人员应在居住地县级行政区域内工作生活,并可能被要求配备定位手机进行定位。定位手机是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技术监控措施,以随时掌握其活动情况。缓刑人员应接受当地司法行政部门的社区矫正,并遵守相关规定,定期报告活动情况,接受监督。定位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而异,具体实施方式需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规定。 法律依据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追查。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