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公民的诉讼权利范围及限制
释义
    公民诉讼权利概述:起诉、答辩、诉讼代理、回避、调解、反诉、抗辩、证据、质证、上诉、执行、和解、撤诉、变更、再审、查阅、复制、补正、管辖异议、不公开审理、财产保全、先予执行、重新调查、补正文书、补充判决、使用本民族语言。
    法律分析
    公民诉讼权利有:
    (1)起诉权。该权利只能由原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享有;
    (2)答辩权。
    (3)委托诉讼代理人权。
    (4)申请回避权。
    (5)调解权。
    (6)反诉权。
    (7)抗辩权。
    (8)提出证据和质证权。
    (9)上诉权。
    (10)申请执行权。
    (11)和解权。和解不同于调解,和解是在没有人民法院参与的情况下,当事人自愿对实体权利义务达成协议。在审判过程中和执行过程中,当事人都有权进行和解,若在审判过程中和解,可按撤诉处理。
    (12)撤诉权。
    (13)变更诉讼请求权。
    (14)申请再审权。
    (15)查阅权。
    (16)复制权。
    (17)法庭笔录补正权。当事人对法庭笔录认为有错误的,有权要求进行补正;
    (18)管辖异议权。
    (19)申请不公开审理权。
    (20)财产保全申请权。
    (21)先予执行申请权。对可以先予执行的案件,当事人有权申请先予执行;
    (22)要求重新调查、鉴定、勘验的权利;
    (23)要求补正法律文书中笔误的权利。
    (24)要求补充判决权。若判决书漏判了诉讼请求,当事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对漏判的诉讼请求进行补充判决;
    (25)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拓展延伸
    公民诉讼权利的保障与实践
    公民诉讼权利的保障与实践是确保公民在司法程序中享有公正、平等和有效的权利的重要方面。保障公民诉讼权利的机制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司法体系的建设、法律援助的提供等。同时,公民应积极参与诉讼过程,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实践中,公民诉讼权利的保障需要法律机关、律师、法官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在保障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公正的司法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结语
    公民诉讼权利的保障与实践是确保公正、平等和有效的司法程序的重要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司法体系的建设和法律援助的提供等机制都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公民应积极参与诉讼过程,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保障和实践公民诉讼权利需要法律机关、律师、法官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在双重作用下,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公正的司法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婚内借条一般都会被法院作为有效证据采信,除非存在相反的证据。出具借条一方当事人对存在相反情形负有举证责任,如举证不力则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7: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