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
释义 |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是递进关系,具体而言即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生效的前提,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即生效,成立和生效可以同时具备,但也有法律行为成立后尚未生效的几种情形,附生效期限的、附条件的、需要登记批准的。而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逻辑关系认定,其关系一般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归宿,如果一项民事法律行为因欠缺有效要件而无效,就达不到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本来目的,因而其成立从实质上来讲也就毫无意义。 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严格区分的法律概念。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行为生效的前提。只有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才谈得上进一步确认其是否有效的问题。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常常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即在民事行为成立时即具有法律效力。但两者的区别却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性质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主要表现了当事人的意志,着眼于民事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构成要素,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而民事行为的生效与否则体现了国家法律对已成立的民事行为是否认可,反映了国家对民事行为的干预。 (二)构成要件不同。民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的成立或意思表示一致为成立要件;而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则包括民事行为能力要求、意思表示真 核心提示: 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民事行为具备构成要素的基本要求。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可分为一般成立要件与特别成立要件 实性要求、行为合法性要求等。 (三)发生时间不完全相同。民事行为具备法定构成要素时即为成立,多数民事行为的成立时间是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标志的。而民事行为的生效时间却不能一概而论。如依合同法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生效的民事行为即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能够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力所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就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的实施要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需要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当然,在司法实务中,上述限制并不是绝对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所进行的某些习惯所允许的,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小民事行为,如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一般认为是有效的。另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合法有效,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由法人的经营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法人只能在其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活动。 (二)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因此,它要求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思与其内在意志相一致或相符合。意思表示真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是自愿的,任何人都不得强制行为人实施或不实施某一民事行为;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须是真实的,即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外在的意思表示是一致的。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百三十七条 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