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哪些行为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举措 |
释义 | 一、哪些行为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举措 1、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举措。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举措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行政机关负责人认为不应当采取行政强制举措的,应当立即解除。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六条规章,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照法律、法规的规章,实施行政强制举措。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举措。 二、怎样的情形下可以执行行政强制举措 1、行政强制举措只能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过程中实施; 2、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可以实施行政强制举措情形(四类情形: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毁损、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 3、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即需要单行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的具体授权; 4、行政强制举措应当由行政机关具备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不得委托其他机关实施,也不得由其他不具备执法资格人员实施。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五十八条规章,人民法院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作出裁定前可以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 (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6、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裁定不予执行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在五日内将不予执行的裁定送达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