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健全社会救助的法律责任体系 |
释义 | 如何健全社会救助的法律责任体系: 1、健全多层次救助体系。加快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按规定给予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按规定给予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或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遭遇自然灾害的,给予受灾人员救助; 2、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有序开展持有居住证人员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业务。加强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强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的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 3、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拓展“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为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依据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类型和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4、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完善低保、特困对象审核确认办法,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加强动态管理,按照特困人员和A、B类低保对象一年一次、C类低保对象半年一次开展核查; 5、科学制定保障标准。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价格临时补贴发放工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第五条 【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社会救助政策,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服务能力。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