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起诉诬告罪还是报警?
释义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虚假犯罪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严重侵犯公民和司法机关权利。根据相关规定,涉嫌诬告陷害的行为人应予立案,尤其是在情节严重、手段恶劣、严重影响司法机关正常工作或其他严重情况下。
    法律分析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捏造,是指无中生有,虚构犯罪事实,意图使被诬告者受到错误侦查、起诉、审判等。虚假告发,是指行为人将捏造的犯罪事实向有关单位进行告发。告发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署名的,也可以是匿名的。诬告陷害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具有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目的,故其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同时侵犯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应予立案,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拓展延伸
    起诉诬告罪还是报警?权衡法律途径以维护公正与安全
    在面临起诉诬告罪或报警的选择时,我们需要权衡法律途径以维护公正与安全。起诉诬告罪意味着将对方带上法庭,通过法律程序追究其责任,以维护公正。而报警则是向执法机构报告犯罪行为,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选择适当的法律途径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证据的充分性、追诉的可行性、法律程序的复杂性等。在做出决定前,咨询专业律师可以提供有益的建议。无论选择哪种途径,我们的目标都是确保公正与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
    结语
    在选择起诉诬告罪或报警时,需权衡法律途径,维护公正与安全。起诉可通过法律程序追究责任,保障公正;报警则保护自身和他人安全。选择需考虑证据充分性、追诉可行性、法律程序复杂性等。咨询专业律师可提建议。无论途径如何,目标皆是确保公正、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与法律尊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第二审程序 第二百三十三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
    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7: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