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
释义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法律分析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法律依据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拓展延伸 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如何影响法律效力? 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对法律效力产生重要影响。限制行为能力人是指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自己行为后果的人,例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患者。根据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一方面,合同的法律效力可能受到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能力和意愿的影响。另一方面,法律也对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提供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因此,当评估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的法律效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能力、意愿、法律规定和保护措施等因素。 结语 根据《民法典》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在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有效。然而,纯获利益的合同或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则无需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相对人有权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进行追认,若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则视为拒绝追认。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以通知方式进行。因此,在评估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的法律效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能力、意愿、法律规定和保护措施等因素。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解除权人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解除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