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过失犯罪是否都是结果犯? |
释义 | 过失犯罪并非都是结果犯,行为人需有过失心理,行为必须导致严重社会危害结果。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和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属例外。过失犯罪可分为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两种。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属危险犯,主观上为过失。大部分过失犯罪属于结果犯,但有例外。 法律分析 过失犯罪并不都是结果犯。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这些结果一般都较为严重的结果。但刑法第330条规定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和第332条规定的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除外。 必须要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确规定。 因此,过失犯罪具体可以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为例,该罪属于危险犯,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为必备构成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传播严重危险这一结果是不明知的。 总之,对于过失犯罪来讲,一般是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才构成犯罪,但上述两条例外。所以说,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只能说大部分的过失犯罪属于结果犯。 拓展延伸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界限:探讨责任和意图的关系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界限一直是法律领域的热门话题。在法律上,过失犯罪是指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人的疏忽、不谨慎或无意识的行为导致的,而故意犯罪则是指犯罪人有意识地进行犯罪行为。 责任和意图是判断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关键因素。在过失犯罪中,犯罪人可能没有直接的意图去犯罪,但因为他们的疏忽或不谨慎导致了犯罪的结果。而在故意犯罪中,犯罪人明确有意识地进行犯罪行为,他们有目的地追求某种结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判断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界限并不总是清晰明确的。有时候,犯罪人的意图可能难以确定,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过失的程度可能与故意相当。因此,法律界对于如何确定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界限一直存在辩论和争议。 总之,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之间的界限取决于犯罪人的责任和意图。虽然这个界限并非总是清晰明确,但在法律实践中,通过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特征、动机和后果等因素,法院和司法机关可以尽力确定犯罪的性质,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 结语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之间的界限一直备受关注。过失犯罪是指由于犯罪人的疏忽或不谨慎导致的,而故意犯罪则是有意识进行的。判断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责任和意图。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界限并不总是清晰明确。法律界对于如何确定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界限存在争议。通过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特征、动机和后果等因素,法院和司法机关可以尽力确定犯罪的性质,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二条 违反国境卫生检疫规定,引起检疫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