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是多久? |
释义 |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但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包括约定履行期限、债权主张时起算、条件成就时起算等。了解诉讼时效规定及计算方式对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具备法律知识能帮助辨别有利或不利的行为。 法律分析 一,民事诉讼法诉讼时效规定是多久? 根据《民法典》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法律另外有规定的,那么应当按照其规定办理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的,如果法律有其他的规定,那么应当按照其他规定办理的。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 1、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2、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起算;债权人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的,则从该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3、附条件的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时开始计算。 4、附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到达时开始计算。 5、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请求权,应当自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起算。 6、 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或损害发生时起计算,损害事实发生时,受害人知道的从损害时起算;损害事实发生后,受害人才知道的,从知道时起算;在人身损害赔偿中,侵害当时即发现受伤的,从侵害当日起算;侵害当时未曾发现的,事后经检查确诊并证明是由该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因此通过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民事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时间以及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遇到该问题时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的处理,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只有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辨别哪些行为是对自己有利的,哪些行为对自己是不利的。 结语 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有特殊规定。根据《民法典》第188条,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受损害之日起计算。超过二十年的情况下,法院一般不予保护,但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在处理民事诉讼时,我们需要了解相关规定并及时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具备法律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哪些行为对自己不利。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条 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的,诉讼时效从提交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