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诉前调解立案是什么意思? |
释义 | 民事纠纷案件中的诉前调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法院在立案之前会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以避免资源浪费和促进社会和谐。如果调解成功,双方可以免于诉讼程序和诉讼费用。如果无法达成共识,法院才会立案审理并要求缴纳诉讼费用。诉前调解适用于简单的家事案件、借贷案件等。调解贯穿整个民事纠纷过程,包括诉前、诉中、执行和解等阶段。诉前调解是一种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和行政调解有所不同。 法律分析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判决民事纠纷案件时,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构建和谐社会,依据法定程序在立诉之前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如果通过调解程序能够达成共识的可以免于诉讼程序,也不用缴纳诉讼费用,如果双方当事人确实无法达成共识,人民法院才会立案审理,通知当事人缴纳诉讼费进行开庭审理判决。 现在法院案件收案全都是先立诉前调案号,走诉前调解程序,诉前调程序暂时不缴纳诉讼费,若调解不成转立民初案号,再通知缴纳诉讼费正式立案。 诉前调解就是法院在对原告的起诉立案之前,认为双方纠纷的事实比较简单,或者调解更有利于案结事了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案件繁简分流的方式。一般适用于较为简单的家事案件、借贷案件等。 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 1、诉前调解。 2、立案调解。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 3、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 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 5、社会化调解。 6、开庭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 7、庭后调解。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综上所述,按照现行法律,我国调解制度主要包括法院调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三个部分,司法实践中,诉前调解的重要特征则在于:调解程序的发生在提起诉讼之前,所以可以看出诉前调解不应属于法院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范畴,其实质是一种人民调解。 结语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案件时,依据法定程序在立诉之前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如果通过调解程序能够达成共识,可以免于诉讼程序,也不用缴纳诉讼费用。只有当双方当事人确实无法达成共识时,人民法院才会立案审理,并通知当事人缴纳诉讼费进行开庭审理判决。诉前调解是一种案件繁简分流的方式,特别适用于较为简单的家事案件、借贷案件等。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包括诉前调解、立案调解、庭前调解、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社会化调解、开庭调解和庭后调解等多种方式。综上所述,诉前调解属于人民调解的范畴,是我国调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七条 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调解情况。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调解工作档案,将调解登记、调解工作记录、调解协议书等材料立卷归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八条 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可以指定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一名或者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