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严重构成诽谤罪,可判三年以下徒刑。通过网络实施的,被害人可向法院告诉,法院可要求公安提供协助。诽谤罪的取证需由当事人自行收集,包括口供、录音、书面证据等。 法律分析 1、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并且公然散布所捏造的事实,情节严重构成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该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该行为的,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2、诽谤罪取证:需要由当事人自己去收集证据,包括口供、录音、书面证据等。 拓展延伸 诽谤与造谣行为的法律界限及应对措施 诽谤与造谣行为的法律界限及应对措施是指在法律框架下对于这些行为的限制和防范措施。诽谤是指故意发表虚假、贬低他人名誉的言论,而造谣则是指散布未经证实的谣言。根据法律规定,这些行为都属于侵权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民事赔偿。为了应对这些行为,个人和机构应当加强信息真实性的审核,对于遭受诽谤或造谣的当事人,可以通过采集证据、保留相关信息、寻求法律援助等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此外,社会也需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诽谤与造谣行为的认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结语 诽谤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根据法律规定,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都可能构成诽谤罪,将受到刑事处罚。对于受到诽谤的人,应当积极采集证据,并寻求法律援助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诽谤与造谣行为的认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