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仲裁委员会可以仲裁医疗纠纷吗 |
释义 | 仲裁委员会可以仲裁医疗纠纷。 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医疗纠纷可以通过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处理,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合同纠纷、医疗损害赔偿等。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仲裁裁决。 医疗纠纷的仲裁处理程序和仲裁裁决的效力仍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若当事人对仲裁裁决存在异议,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不得再次提起仲裁申请。建议在医疗纠纷仲裁处理前,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以便顺利处理医疗纠纷。 仲裁医疗纠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医疗事故认定标准: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疏忽、过失或者违反规定,造成患者死亡或者损害健康的事件。医疗事故的认定标准通常包括医疗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患者损失的程度等; 2、医疗合同纠纷标准:医疗合同是指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合同,其中规定了医疗服务的内容、方式、费用等。医疗合同纠纷的标准主要包括医疗机构是否提供了承诺的服务、患者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双方是否存在合同违约等; 3、医疗损害赔偿标准:医疗损害赔偿是指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因过错或者违反规定,给患者造成身体损害或财产损失,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医疗损害赔偿的标准主要包括患者损失的具体金额、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过错程度、双方是否存在造成损失的因果关系等。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或不同仲裁委员会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建议在仲裁医疗纠纷前,详细了解当地或相关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标准和程序,以便顺利处理医疗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