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在我国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孩子吗? |
释义 | 1、不可以,严重的违法,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12月29日颁布,于2007年6月1日开始施行。修订后的这部法律一个最大的亮点是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即“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贯穿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字里行间,在家庭保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可是谈到孩子的权利,有的家长说:“小孩子有什么权利呀?还不是得听大人的!”也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就够难管了,再让他们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权利,更得跟家长顶牛了,我们当父母的怎么‘玩得转’呀!” 3、事实上,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否自觉、是否自愿,无论能否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在客观上都对孩子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地行使与维护。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保护孩子权利的视角审视当今的家庭教育。 一、未成年犯罪为什么不降低年龄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归根结底是社会原因。尤其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导致未成年人受到伤害继而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既是社会的危害者,也是不良环境的受害者。单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解决不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 由于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缺少具体的帮教处罚措施,使得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前期干预和矫正仍不足,“前期预防”还远远没做到位。“前期预防”还没做好,就盲目降低刑责年龄,解决不了问题,也颠倒了因果关系。 从社会防卫的角度来说,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是不理性的。过早让孩子接受刑法处罚,贴上罪犯的标签,这种孩子日后更有可能犯更严重的罪。 对待孩子犯错误要有一个底线,宽容而不纵容。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两个极端,第一是一罚了之,第二是一放了之,缺乏中间的过渡措施,要用教育性的措施去替代刑罚。简单地说,就是孩子生的病要用孩子的药物去治疗,不能用成年人的药物去治疗。 应转变观念,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从它还很微小、不严重的时候就要及时关注和制止。应鼓励一些社会保护组织和社会支持系统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来。比如支持和欢迎志愿者队伍、社会工作者等直接参与社区矫正和帮教少年犯的工作,同时让未成年人多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有利于对他们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二、老祖父母离婚后孩子有没有探视权吗 法律并未规定祖父母拥有对孩子的探视权。 第一,探视权归属于不享有探视权的父母一方,但是这不能仅仅狭义的认为探视权的权利主体仅仅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我国法律上目前还没有规定祖父母是否享有探视权,但是从众多法律案例来看,法院是支持祖父母探视孩子的。 第二,法律设定探视权的出发点是保护子女的利益,这也的对于孩子和父母血缘关系的认定。祖父母作为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不可切断的,不会因为夫妻之间的离婚而消失。我们都知道夫妻离婚,割断的只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但是无法割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这个同样也可以应用在祖父母和孩子之间。 第三,我们都知道,设置探视权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离婚而缺失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关怀。毫无疑问,从大部分孩子的成长来看,祖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也是重要的感情需要,祖父母也能够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促进孩子正常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允许祖父母探视孩子不但不违背设立探视权的初衷,反而有利于保护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正是朝着我们预期的法律效果前进的,同样也符合我们的家庭伦理风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