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常见的一种保释方式,但取保候审后仍需遵守一定的规定与限制。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需按时到场参加审判或配合调查,不得离开居住地或变更住址,不得与案件有关人员接触或者聚集,不得从事可能危害案件调查的行为等。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可能会导致保释被解除,同时还可能对被告人的判决结果产生影响。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五条:被告人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妨碍案件的调查和审判。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四条:保释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违反保释决定的规定,危害诉讼活动的进行或者社会管理秩序的,应当依法解除保释,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撤销其取保候审决定:(一)逃匿;(二)变卖、毁损、转移财产,逃避赔偿;(三)破坏诉讼活动的进行;(四)有其他影响案件审理的严重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