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法律行为五种无效情形 |
释义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间歇性精神病人、神志不清状态下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恶意串通、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为无效。 法律分析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无效。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如果所附的条件是违背法律规定或者不可能发生的,应当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凡是依法或者依双方的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本人未亲自实施的,应当认定行为无效。 (六)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拓展延伸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性及其影响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性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某些民事法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即不具备法律效力。这些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欺诈、胁迫、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等。当一项民事法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时,其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和效果将被法律视为不存在或被撤销。这将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权利受损、责任扩大等后果。因此,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性及其影响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当遵循法律规定,谨慎选择和履行民事法律行为,以避免无效性带来的不利后果。 结语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性对当事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法律规定,某些情况下的民事法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如欺诈、胁迫、违法规定等。一旦被认定为无效,该行为的权利、义务和效果将被视为不存在或被撤销。因此,了解无效性及其影响对保护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当事人应谨慎选择和履行民事法律行为,遵循法律规定,以避免不利后果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衍生问题: 哪些情形可以撤销民事法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类型有:(一)重大误解。这是指因认识错误实施的行为。(二)显失公平。显失公平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效果明显违背公平原则的行为。显失公平行为的要件是:1.须属有偿行为。2.须行为内容显失公平。3.须受害人出于急迫、轻率或者无经验。(三)乘人之危。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