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肇事逃逸行为是否属于逃逸行为? |
释义 |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主旨是,只要驾驶员故意离开事故现场以逃避责任,即构成该罪,第二天自首不影响罪名成立,但可在审判时考虑减免处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后擅自逃离现场,以推卸责任为目的,导致责任无法确定。 法律分析 已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只要在主观上为了逃避事故责任故意离开事故现场的,均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第二天自首不影响本罪成立,只能说明犯罪嫌疑人有悔过情节,在审判时可以酌情减免一定的处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拓展延伸 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界定及其影响 肇事逃逸行为是指在交通事故或其他肇事事件中,肇事者未及时停车或未履行报案、救助伤者等法定义务而逃离现场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肇事逃逸行为属于违反交通安全管理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该罪行的法律界定对于保护公共安全、维护交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肇事逃逸行为不仅会导致被害人的权益受损,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破坏人们对法律公正的信心。因此,加强对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界定和打击力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构成了交通肇事逃逸罪。对于这一罪行,法律界定明确,不论是否自首,只要肇事者故意逃离现场,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加强对这一行为的打击力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审判时可以酌情减免一定的处罚,以体现犯罪嫌疑人的悔过情节。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公共安全,维护社会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九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一)情节特别轻微的; (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 (三)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 (四)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 (五)有立功表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