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股东可以更改原计提的出资时间吗 |
释义 | 股东认缴出资时间可以变更。股东认缴期限最长是二十年,但是当公司的经营出现异常或者是资金链出现问题时,即使未到认缴的期限,也应当补足出资。如实出资是每个股东的义务。 一、企业注册资本认缴从什么时候开始 认缴制是指实收资本额在一定期限内累计到达的数额,包括实物投资和货币投资。认缴后,在公示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应的信息即可。 认缴金额、出资时间虽是公司股东即发起人内部的自行约定,但也要切合实际,比如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应当与公司规模、股东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等。出资时间应当为固定期限,且符合公司经营实际,不得约定为无期限或超过公司的经营期限。 认缴并非不缴,股东仍需依章程规定按期足额缴纳注册资本,认缴出资为货币资金的应足额存于公司账户,非货币资金应交付公司或完成过户手续。股东未按照约定实际缴付出资,是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 工商部门也会对公司申报的出资额、出资期限等进行备案,公司实际缴纳的金额也会在年度报告时进行公示。如果公司未按期足额缴纳认缴出资的,将依法进行处理,并向社会公示。 二、认缴出资额登记操作 第一种理解是自然的,股东(出资人)认缴的出资如分多期缴纳,详细登记每个股东每期认缴出资和实缴出资也有利于监督管理。这种登记方式的优点是详细,缺点也是详细。如果实际登记的公司有十几个股东,每个股东的分期出资的次数和时间都不相同,其工作量就已经相当大了;如果有更多的股东,再考虑股东可能对未缴付认缴出资的出资时间的调整,变更登记的工作量中重复劳动将非常之大。实际上,股东已完成出资缴付的登记内容部分,在以后的变更登记过程的填表、审核都属重复劳动(变更中如不详细填写又不能保持登记内容的一致性)。在增加注册资本的变更登记中,填表、核算等重复劳动更多。股东多次出资后,每期都详细登记就可能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数据,这在实际操作中不仅会产生许多重复劳动,而且加大了登记成本。另外,这种登记方法使每一股东的认缴出资、实缴出资的总额不直观,需要一个个进行计算。 按照第二种理解,登记操作则相对简单,登记过程的重复劳动大大减少。作为登记事项的每个股东(出资人)的认缴出资和实缴出资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和出资方式的登记内容比较简捷、清晰,尤其是公司注册资本与每个股东(出资人)的认缴出资的数量关系、公司实收资本与每个股东(出资人)的实缴出资的数量关系都清晰明了和便于计算了。另外,总局设计的相关登记表格(三个)也都可以顺利填写,各个栏目的内容含义也容易统一明确。即:表格中每个股东(出资人)名称或姓名后依次是其认缴出资情况(包括:出资额、出资方式、所占比例)、实缴出资情况(包括: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时间)和余额交付期限(所有余额最终交付期限)。而表格中各个股东(出资人)认缴出资的所占比例(持股比例)之和应该正好是100%。按照这种方式登记的过程,每个股东(发起人)每期交付实缴出资的情况也都有详细登记,直至完成认缴出资(总额),登记过程全面反映了每个股东(出资人)的出资过程。 三、企业注册资本金的认缴期限是多少 根据现行公司法可以得知并没有特别规定认缴期限。最新修订的公司法取消了注册资本门槛和验资报告的规定,而是规定公司设立或者变更的时候,由章程约定出资期限即可。这就是说,股东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去约定出资期限。股东之间约定即可,但是应该符合实际生活状况和逻辑。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注册资本认缴期限由股东自行约定。 第二注册资本认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 第三若规定的认缴期限内未能足额出资,应承担相应责任。 综上,目前我国公司的注册资金以及认缴时间均可以由公司股东自行约定,但公司股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约定,以免影响公司业务的开展。若有股东未能在约定期限足额出资,除了应向公司足额缴纳,还应向其他履行义务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三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五条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