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汽配有什么是侵权的 |
释义 | 汽配的商标侵权 商标是用来区别一个经营者的品牌或服务和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标记。严格说来,它的存在是受法律保护,是注册人所享有的商标专用权,任何集体或个人不得盗用或仿用。 但一些品牌企业的商标往往受到一些明知故犯的胆大人士所冒用,于是商标侵权案,在各类侵权案件中首当其冲。例如,北京海关查获五百余件侵犯尼-桑汽车零配件商标专用权货物;再说2013年,**商法雷奥将**法雷奥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雷奥公司)、**浩海力兴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兴公司)告上法庭。彼彼事例,在汽配行业数见不鲜。 一般来说,商标侵权主要包括: 1.将他人注册的图形商标作为企业的招牌使用; 2.将他人注册的文字商标,包括中文和外文,作为企业的招牌使用; 3.将他人的注册商标在企业名称中使用; 4.在表述企业经营范围时,突出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文字; 5.在商业交易文书、名片上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文字及图形等行为。 汽车消费的侵权行为 一、合同设置涉嫌“霸王条款” 许多消费者反映,在与汽车经销商签订购车合同时,合同中设置的有些条款只对经销商有利,有些甚至与法律相悖,构成“霸王条款”。如购车合同中规定:“在合同履行期间因买方原因导致本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卖方有权随时终止本合同,没收全部定金,并有权另行要求赔偿卖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二、紧俏车型加价“搭售” 今年年初以来,由于汽车市场持续红火,还有些厂商采取“饥饿营销”手段,通过加价提车、买车搭保险、买车搭装潢等经营策略,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 三、节油宣传不切实际 随着油价上涨,燃油经济性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首要考虑因素,不少汽车4S店也将“节油”作为主要宣传卖点。 四、违规扣押合格证 部分汽车经销商由于资金压力,会通过厂家担保、经销商以新车合格证向银行质押贷款的做法,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新车后不能上牌。这使消费者在新车不能及时上牌的这段时间内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按照保险公司的盗抢险免责条款,车辆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行驶证或车牌号,不在理赔范围。同时,交警也将对未按规定时间上牌的车辆进行处罚。 五、新车出现维修旧痕 消费者购买并在提新车时,因为对汽车4S店的信任,一般总是对新车的车况大概检查一下,然后会在新车交付清单手册上签字认可,毕竟消费者并不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个别4S店会将物流运输中出现刮擦的新车重新进行维修,直接以新车形式销售给消费者。 六、车辆故障屡修不好 消保委从受理的消费者关于汽车维修投诉案件中发现,车辆故障往往由三种原因造成,一是消费者对车辆使用不当;二是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找不到故障的真正原因,只能“蒙”着修,造成同一故障反复修不好;三是汽车本身就存在质量先天缺陷。 七、汽车维修价格过高 消费者关于汽车消费的投诉和咨询中,感叹最多的是“买车容易养车难。” 八、售后服务缺乏诚信 大部分消费者是首次购车,缺乏有关汽车使用、维修、保养知识,当车辆出现质量问题去4S店时,个别4S店不但不及时解决问题,而且习惯采取拖延的手段或是推诿将责任转移给汽车生产厂商,以此来逃避本该承担的责任。此外车辆出现故障后都是由4S店维修人员或汽车厂商的鉴定机构说了算,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消费者很难认可检测数据或鉴定结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