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被判过缓刑有什么后果?
释义
    判缓刑后果及考验期限:被宣告缓刑者,在考验期内无新罪或漏罪,原判刑不执行。但案底会留下,影响参军、考公务员。涉嫌犯罪判拘役可缓刑,条件包括轻罪、悔罪、无再犯危险、不影响社区。缓刑考验期最短2个月,最长5年,根据情况确定。拘役缓刑考验期不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不少于1年。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法律分析
    被判过缓刑的后果有,在缓刑考验期期间没有犯新罪也没有发现还没判决的漏罪的,原刑罚不再执行。被判处缓刑会终身留下案底,对参军入伍,考公务员有一定影响。
    一、被判过缓刑有什么后果?
    被判过缓刑的后果有:
    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没有违反规定,缓刑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
    2.但是被判处缓刑之后,在个人信息中是会留下刑事处罚的相应记录的,这将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无法参军、以及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时无法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自己的子女及亲属在入党、参军时的政审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涉嫌犯罪判处拘役后可以缓刑吗
    涉嫌犯罪判处拘役后可以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1.犯罪情节较轻;
    2.有悔罪表现;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三、缓刑考验期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缓刑考验期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5年,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可以宣判缓刑。拘役的缓刑考验期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不得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不得少于1年;自宣判缓刑之日起算。
    《刑法》第七十三条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结语
    缓刑的后果包括:在缓刑考验期内无新罪行且未发现漏罪的情况下,原判刑不再执行。然而,被判缓刑会在个人记录中永久留下犯罪记录,对参军、考公务员等有一定影响。因此,被判缓刑需注意相关后果。缓刑考验期的长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5年,但需根据原判刑期确定。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也可获得缓刑,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良好、不再具有再犯罪危险性,并且对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七章 立案、撤案 第三节 撤 案 第一百九十条 公安机关撤销案件以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重新立案侦查。
    对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需要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继续侦查。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四节 拘 留 第一百二十九条 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本条规定的“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节 其他规定 第一百五十九条 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调查核实。认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认为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