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仲裁前需了解的法律规定 |
释义 |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先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再申请仲裁,最后不服仲裁结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的内容包括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履行、解除、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争议。在司法实务中,劳动争议仲裁是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前提。 法律分析 一、劳动仲裁前置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仲裁 1、概念 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2、内容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以下劳动争议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司法实务中,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是以是否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过为前提的,即通行的所谓“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前的法律规定及注意事项 在进行劳动仲裁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注意事项至关重要。首先,根据《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者应了解自身权益和义务,以及雇主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时、休假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也需要掌握清楚。此外,劳动仲裁程序、证据的收集和提交、争议解决的方式等也是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劳动仲裁前,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法律意见和指导,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维护。劳动仲裁是一项复杂的程序,准备充分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劳动争议并维护自身权益。 结语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程序,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涵盖了劳动关系确认、劳动合同履行、解除、工资支付等多个方面的争议。在进行劳动仲裁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维护。准备充分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劳动争议并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三条 【仲裁案件第三人】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章 调解 第十三条 【调解方式】调解劳动争议,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一条 【仲裁管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