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属于工伤吗? |
释义 | 工作中突发疾病是否视为工伤,关键在于后果。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规定,若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岗位上突发疾病,当即死亡或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则视为工伤。工作紧张导致的疾病也可算作工伤,但需有指定医院出具证明。其他情况一般按非因工处理。 法律分析 在工作中突发疾病,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突发疾病后引发的后果。《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由此规定可以看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突发疾病,如果当即死亡或突发疾病后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则视同工伤,依法享受工伤待遇。否则,不应当按照工伤对待。实践中,在工作场所发病一般按非因工处理。但由于工作紧张造成的,可以算工伤。工作紧张的情形一般指:在发病前一段时间内,产量超过平常数量,连续超正常工作负荷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加班加点,连续超时工作身体有病,医生开有休息假条,但领导布置有紧急任务,不能休息或去治病的。需要注意的是:处理这类问题时,一般需要有工伤保险机构指定的医院,出具对发病是由于工作紧张因素造成的证明。 拓展延伸 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的责任归属及相关保障措施 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的责任归属及相关保障措施是一个涉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重要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其责任归属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强度等。一般情况下,如果突发疾病与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直接相关,那么可以认定为工伤,并由雇主承担相应责任。 为了保障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的员工权益,相关保障措施也应当得到落实。这包括提供紧急救治措施、及时报告和记录工伤情况、提供医疗保险和工伤补偿等。此外,雇主还应加强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预防和减少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的发生。 总之,对于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的责任归属,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相关保障措施也应得到有效实施,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结语 工作期间突发疾病的责任归属及相关保障措施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突发疾病与工作环境、性质直接相关,可以认定为工伤,雇主应承担责任。为保障员工权益,应提供紧急救治、及时报告和记录、医疗保险和工伤补偿等措施。同时,雇主应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突发疾病发生。综合评估具体情况,实施有效保障措施,以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七条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必须有工会参加。工会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工会提出的意见,应当及时研究,给予答复。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