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轻伤案件如何定性? |
释义 | 轻伤案件可公诉可自诉,关键在于证据充分与否。若证据充分,建议自诉,可主动协商并获得赔偿。自诉案件可自行上诉,而公诉案件上诉权在检察院。被告人及其代理人有权上诉,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也可对民事部分上诉。被告人的上诉权不能被剥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27条规定,上诉可通过书状或口头进行。 法律分析 轻伤案件是属于可公诉可自诉案件。对于此类案件其实最主要的是看证据充不充分,如果是证据充分(证据可以从公安部门调的),是可以判故意伤害这类罪行的话,那么我建议你还是选择自诉,毕竟自诉案件自己主动性大,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协商,多拿点钱然后撤诉这样对你好对他也好(他可以没有犯罪记录的),还有对于自诉案件的话如果你不服一审判决的话还可以自己自行上诉,而走公诉程序抗诉的决定权在检察院不是在你,你只有对民事部分的上诉权。 法律客观: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 拓展延伸 轻伤案件的法律界定与刑事责任 轻伤案件的法律界定与刑事责任是指对于轻微伤害行为的法律分类和相应的刑事责任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轻伤案件通常是指对他人身体造成轻微伤害的行为,如轻微打击、蓄意推搡等。在法律界定方面,通常会考虑伤害程度、行为动机、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对于轻伤案件的刑事责任问题,一般根据伤害程度和行为的主观恶性程度来决定,可能涉及到罚款、拘役等刑罚形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法律界定和刑事责任问题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案件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结语 轻伤案件作为可公诉可自诉案件,关键在于证据充不充分。如果证据充分,建议选择自诉,可主动协商并获得赔偿,对双方都有好处。自诉案件还可自行上诉,而公诉程序的上诉权在检察院手中。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及其代理人有权上诉,不得剥夺被告人的上诉权。轻伤案件的法律界定与刑事责任涉及伤害程度、行为动机等因素,具体问题需依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进行分析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