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什么? |
释义 |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或检察机关可以提起的针对被告人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民事赔偿诉讼。随着对精神损害认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精神损害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 法律分析 附带民事诉讼的名词解释是指法院在审判被_人犯罪行为的同时,根据被害人或检察机关的提起,附带解决被告人犯罪行为所造成损害的民事赔偿的诉讼活动。附带民事诉讼是由刑事诉讼所追究的犯罪行为引起的,是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追究其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被害人遭受的必须是物质损失。随着人们对精神损害认识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精神损害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拓展延伸 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及其法律效力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与主案件有直接关联的其他民事纠纷也一并进行审理的一种诉讼形式。其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了诉讼效率,减少了多次诉讼的重复,节约了时间和资源;二是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因分开审理而导致的不一致判决。然而,附带民事诉讼也需要注意适用条件和程序要求,确保其公正、公平、合法的进行,以实现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 结语 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解决被告人犯罪行为所造成损害的民事赔偿的诉讼活动。除了物质损失,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将精神损害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附带民事诉讼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诉讼效率,减少了重复诉讼,还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不一致判决。然而,适用条件和程序要求的严格遵守仍然是确保附带民事诉讼公正、公平和合法进行的关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七章 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