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监护人和赡养人的区别是什么? |
释义 | 监护人和赡养人的区别及其法律规定。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具有法律意义。抚养人是对有血亲关系的未成年人供养的人,不依法律规定产生。监护制度强调国家对个人的强制性和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利益的服从性,而抚养权是基于血亲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法律对抚养权未明确定义,只强调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法律分析 一、监护人和赡养人的区别是什么? 1、监护权从法理上区分,属于亲属法中的身份权,但是,监护制度更强调的是国家对个人的强制性和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利益的服从性。从这个意义来讲,监护具有公法上的义务属性似乎更为妥当。 2、抚养权问题,一般多作为义务对待,但是它也是一种权利,而且是和人身密切相关的权利,它基于血亲(包括拟制血亲)而产生。 3、权利义务关系一般都是对等的,但抚养权是例外之一,生父母不对子女尽抚养义务,其亲生子女不能以此为理由不承担赡养义务,抚养权的权利和义务是基于血亲而产生的。 4、监护人有可能是被监护人的父母,也有可能是被监护人的亲友。抚养人一般指具有血亲关系的长辈对晚辈的具有抚养的人,不是依法律规定产生的。 对抚养权没有明确的定义,至于哪些主体有资格抚养,抚养权人之间的优先顺序,抚养权人的范围,抚养条件等我国的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只有《民法典》规定了“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这样一个总的基本原则。 监护人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抚养人,是指对有血亲关系的未成年人供养的人。监护人具有法律意义,监护人必须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并依法律规定产生,监护人有可能是被监护人的父母,也有可能是被监护人的亲友。抚养人一般指具有血亲关系的长辈对晚辈的具有抚养的人,不是依法律规定产生的。 二、抚养人规定是什么? 法律明确规定对孩子义务抚养的人。抚养是针对未成年人而言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环境及成长。监护是一种制度,针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为了保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利益,监护人非为被监护人利益不得处分其财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管是监护人还是赡养人都是属于我们国家法律当中所规定的,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的,比如说我国所规定的监护制度是属于身份方面的一些权利,但是抚养方面的话更多是侧重于义务。 结语 监护人和赡养人在法律上存在明显区别。监护权是国家对个人的强制性和个人对家庭社会利益的服从性的体现,具有公法上的义务属性。而抚养权作为一种权利,基于血亲关系产生,是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和权利。虽然权利义务关系一般是对等的,但抚养权是例外,生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也不能以此为理由不承担赡养义务。监护人可以是被监护人的父母或亲友,而抚养人一般指具有血亲关系的长辈。对抚养权的具体定义和相关主体资格在我国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只有以保障子女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为原则。监护人必须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并依法律规定产生,而抚养人则不受法律规定产生。总之,监护人和赡养人在法律意义上有着不同的角色和义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二十六条 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 老年人未事先确定监护人的,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监护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敬老、养老、助老成绩显著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对参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