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603918fa0ec08fa2ed6b93c4bee3d6d54fbda5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下午在涮微博,看到了上海丁金坤律师的感慨:“再小官司,都是大事,诉讼程序的流程是一样的。但随着法律的逐渐虚无,官司结果也越来越测不准了,远远不如天气预报来的准确。作为专业人士,不轻易起诉,一旦启动则必胜。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立即跟了一贴:“20年前,作为法官的我对自己的职业就失去信心了,所以把帮助客户远离诉讼,当作了自己不变的使命和职责”。这,说的是真心话。意犹未尽,所以又随了一小文。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c6d55fbb2fb4316ebc9d0e132a4462308f7d35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因为我有过十二年的法官经历,从对法律的神圣转变为对世界的神圣,真实的世界的才是最神圣的。所以我不再迷信法庭和法律,因为这都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也都是真实的世界中真实的人演绎的故事,背后全是人性的故事,更多的是人性的恶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一向贱讼、恶讼和远讼,民间的“一代官司三代仇”之说也是具有非常强烈的非讼思维。法庭上彰显的人性之恶,与主流文化倡导的性本善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对立是传统文化和伦理难以承受的。 在中国人眼里,打官司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不仅仅是理念问题,而是现实,所以才会有丁律师的感慨和我的庆幸。从我离开法院的那天起,就没有打算把打官司作为自己谋生的主业,甚至想离开法律职业,由于去北京漂了一年多改行不成功才又来深圳做了一名离经背道的非主流律师。 所以只能做一名走近法律、远离诉讼的律师,把企业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立足于做不打官司的律师。从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法律风险管理开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终于在不确定中找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确定性,即在看似变幻莫测的企业风险管理中摸索到了其必然性,然后在关联性编织风险管理的网络和模型,并为企业创造他们想要的可能性提供保障性的价值服务。 |